编者按:西班牙时间6月9日下午,由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和欧洲高血压学会(ESH)联合制定的ESC-ESH2018高血压管理指南(ESH新版指南)重磅发布。此版指南与ESH 2013指南相比,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在指南发布当天,《国际循环》现场采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维忠教授,请他对指南更新要点进行详细解读。
核心降压药物策略:RAS阻断剂、CCB及噻嗪类利尿剂为药物治疗三大主力
张维忠教授: 本次大会公布了一些新指南的要点。第一,新指南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保持不变,包括高血压的分级标准。第二,新指南改善了高血压风险评估的一些内容,包括风险分层的依据、细化分层中不同危险等级的划分。第三,新指南推荐对血压控制的“双目标”,即基本控制目标为140/90 mm Hg,对于能够耐受的患者,最大的血压控制目标可以降至130/80 mm Hg以下。同时,新指南明确提出,降压达标时间应控制在3个月内。第四,为了强化新的血压控制目标,新指南制定了具体的治疗路径和治疗流程,使临床治疗能够更加规范化。新版指南强调治疗路径中,起始治疗应采取联合治疗的方式,在治疗流程中,应增加1种药物,并且应该进行足剂量治疗。此外,新指南还对治疗药物进行优化,将RAS阻断剂、CCB及噻嗪类利尿剂作为治疗主力。
相对于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的跳跃性、“硬着陆”,新版的欧洲指南体现了渐进性、“软着陆”。
高血压管理的重要原则: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张维忠教授:高血压临床管理首先应注意及时发现。及时发现高血压的主要手段是经常测量血压。测量血压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包括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任何一种血压监测形式都存在漏洞和片面性,多种形式联合使用,能够有效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例如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的诊断。
高血压患者的整体治疗策略中,除了要坚持血压监测,还应考虑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新版指南中强调对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的诊断和检查。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实际上处于从出现高血压这个高危因素到最终并发症发作的重要中间环节中,尽早确诊并及时血压达标意义重大。相对于2017版美国指南,新版欧洲指南更为关注靶器官损害在心血管危险分层中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亮点所在。
对高血压药物治疗管理进行优化
张维忠教授:对于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管理问题,既包括药物种类问题,也包括药物剂量问题。剂量在血压控制中不能忽视。虽然在起始治疗时采取低剂量,但相当多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高剂量或者足剂量。目前新指南中设定的药物治疗血压控制目标是130/80 mm Hg,这就要求血压在140 mm Hg以上的患者至少降血压降低10 mm Hg甚至更多。因此,药物的足剂量使用,实际上是新版指南服务于新的降压目标而制定的治疗原则。
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一种平稳有效、安全可靠、循证证据充分的基础降压药物
张维忠教授:新版指南推荐的核心策略药物主要是:RAS阻断剂(包括ACEI类、ARB类药物)、CCB、噻嗪类利尿剂。新版指南中推荐将这些药物两两组合或三者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首先,它在中国人群中的降压作用平稳、安全、有效。第二,该药物没有绝对的治疗禁忌证。第三,苯磺酸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不易受到干扰,在高盐摄入或使用消炎镇痛药物的人群中,降压效果均很稳定。第四,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心血管获益显著,它能够有效控制血压,最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和死亡率,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证据充分。最后,针对老年患者人群的研究显示,苯磺酸氨氯地平不仅能够控制收缩压,还能降低脉压,这也是它作为老年科基本降压药物的原因,它常与RAS阻断剂联合使用,能够达到更好的血压控制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张维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