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13日,由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医师协会主办,我国南方各省市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和港、澳、台心血管专科学院联合协办,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社承办的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于广州召开。
编者按:2019年4月10日~13日,由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医师协会主办,我国南方各省市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和港、澳、台心血管专科学院联合协办,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社承办的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于广州召开。本次学术盛宴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莅临讲学,交流心血管病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大会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林曙光教授接受《国际循环》专访。
大会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 林曙光教授
《国际循环》:作为本届会议的主席,请您谈谈相较于往届会议,本次会议内容上有哪些亮点?
林曙光教授: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一直以来得到全国各地心血管医生的支持,至今已举办了21届。每一年的会议都有各自的主题,今年的主题是“传承、追求、创新”。为什么我们要提这个口号?因为,医生临床工作面临的局面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很大改变,而这个改变并不太乐观。主要体现在,如何使医生能长期在患者身边、照顾患者、康复患者,这个局面似乎越来越不乐观。
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医生更愿意到导管室去做导管,做完导管又忙着去搞科研,待在患者病房的时间少了,最终造成对患者关心也少了。“勿忘初心,牢记使命”,所以,我们提出“传承”的口号,希望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必须把患者利益置于最高地位,把救治患者作为主要职责。我们想通过本次会议传递这样一个信息:“科学回归临床,医生回归患者。”希望所有青年医生能继承临床前辈们的医疗精神并将其传递下去,这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
当然,我们也希望,在日常工作中,医生、护士等医疗战线的同志们能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有所提高,这也是本次大会提出的关于“创新”的内容。
《国际循环》:今年是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60周年,这也是“传承、追求、创新”的60年。能否请您谈谈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的发展过程?
林曙光教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至今已进入第60个年头。这60年在前辈们和全体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心研所承担并完成大量工作。临床工作方面,整个研究所的心脏外科和心脏内科的诊治量可在全省占到相当比例,涵盖整个省的绝大部分患者。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心研所开创了很多手术方法和诊治方法,涉及瓣膜置换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心脏置换术等众多领域。
此外,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广东省心研所同样居于全国领先位置。广东省心研所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历史非常久远,迄今仍是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唯一承认的教学培训基地。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心研所首要工作是对心血管疾病人群的防治工作,也称“群防群治”。其次,心研所每年都开展针对基层医生的教育培训工作,为二级医院培养大量心血管专业医生。培训班自开创以来,一年一期,至今已开办数十期。上述是广东省心研所发展过程中为临床所作的主要贡献。
当然,广东省心研所作为研究机构,能发展壮大离不开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器械创新,例如在人工瓣膜、手术导管等器械方面作了很多摸索和创新,获得很多专利成果并在全国得到推广。这些成就不仅仅是广东省心研所全体成员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其他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帮助。
《国际循环》:新医改和“健康中国 2030”计划目标的实现,都强调对基层医疗单位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本次大会特设心血管疾病基层与社区防治论坛,您作为论坛主席,在心血管疾病防控方面,基层医生应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基层医疗单位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林曙光教授:基层医疗单位建设和基层医师培养一直是我们国家医疗卫生改革主要命题。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想要抓好公共卫生问题,首先必须从基层做起!所以,作为医疗系统的先进分子,我们必须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从保障全国人民的健康角度出发,积极做好基层医生培训,开展基层“群防群治”工作。正如我前面所说,为什么广东省心研所的工作一直能得到国际承认,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将我们作为在中国的教育培训中心,因为从70年代起,广东省心研所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主动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在中国的基层医生培训活动,在基层建立防治试点地区,将防治试点地区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推广至全国基层单位,正是这些工作成果得到国际认可,才有今天的众多成就。
因此,本次南方会我们也着重强调这个内容,请全国从事基层医疗单位建设、从事基层医生培训、富有经验的全国医生共聚一堂,互相交流心血管疾病基层防治、基层医疗单位建设和培训基层医师等方面的经验,这也是本次大会的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