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Content

[CIT2015]聚焦发展中的生物可吸收支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15/3/31 15:17:37    加入收藏
 标签:  关键字:生物可吸收支架 聚碳酸酯  NeoVas PLLA 

  荷兰Erasmus大学的Patrick W.Serruys教授

 

  近年来,生物可吸收支架成为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和亮点,各国研究者及各大医药公司纷纷加入到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与研究大军中。目前,概览现有生物可吸收支架,根据其所应用的材料可将其分为PLLA及其共聚物型、酪氨酸聚碳酸酯型、镁(+/-聚合物)型及铁支架。其中,PLLA及其共聚物型支架主要是通过挤压、微编纱及造型等特殊工艺形成相互交联的纤维支架网,降解缓慢、拉伸强度高,是目前研发最多的类型。酪氨酸聚碳酸酯型生物可吸收支架又称REVA支架,具有独特的苯环结构,强度较高,两端具有不透X线的金属标记物,有助于后期随访。目前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正在不断改进中,以期在不影响支架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小支架厚度,镁支架与铁支架应运而生。展望未来,生物可吸收支架不断发展与完善,必将为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原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评价

 

  南京市第一医院张瑶俊介绍,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有潜力克服了永久性金属支架的局限性,能提供短暂血管支撑并具有药物输送能力。目前除了Ab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外,还有很多BRS正在研发之中。其中,由乐普医疗公司研发并制造的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是一种以PLLA为材料的生物可吸收西罗莫司洗脱支架。

 

南京市第一医院  张瑶俊

 

  由韩雅玲院士、徐波教授等人牵头开展的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首次人体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双中心试验,在除外近1个月内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左主干病变、开口端病变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后,共计入选30例病变长度≤20 mm、可被单支支架覆盖、2.5 mm≤标准直径≤4.0 mm、狭窄率≥70%的单支原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随访5年,以评估这种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弹性、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支架置入30天时的靶病变失败率(TLF)、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晚期管腔丢失、新生内膜面积、管腔面积及晚期绝对回缩等。

 

  结果显示,NeoVas支架置入后的支架内、近端、远端及主动脉弓晚期管腔丢失率分别为0.20、0.19、0.11和0.20,显著优于ABSORB队列A。平均支架置入6个月后,与术后即刻相比,患者平均管腔面积、新生内膜面积,支架梗阻、晚期绝对回缩及部分回缩率均无差异;支架覆盖率为95.7%,不完全贴合率为0.58%;新生内膜面积、支架覆盖率与ABSORB队列B相当。

 

  该项首次人体研究证实了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原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初步有效性及安全性。进一步的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将为我们提供更多有关该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有价值信息。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

点击排行 Top Hits

相关幻灯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4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