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疗策略上来说,心肌梗死还是应坚持国际推荐的标准治疗,即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可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机械性恢复血流,症状轻微者也可溶栓。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稳定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心脏功能、预防心力衰竭和心脏重构、保护心肌缺血。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再灌注损伤与心肌无复流,另一方面,虽然临床可采用多种措施,但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仍高达5%左右。即使像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那样将死亡率降至1.5%~2.0%,也有问题需解决。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做了阐述。
降低心源性休克提高心肌梗死治疗生存率
有研究对北京市100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死亡的病例总结原因发现,首位死因是心源性休克,占39%;第二位原因是心脏破裂等机械并发症,占28%;第三位原因是与技术无关的介入相关并发症,占28%,包括介入血栓7%,以及过敏、穿孔等;最后一个原因是合并肺感染等,占5%。因此,要想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应设法降低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首先,要进行血运重建,可置入支架。若置入支架的风险较高,国外目前有两种办法,除了传统的主动脉球囊反博(IABP)以外,还可应用Impella导管,在此基础上进行介入治疗来解决心源性休克的问题。接下来还可能要进行心脏移植或是植入其他心脏辅助装置。就心脏破裂这一问题,重点还是积极防范,这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就介入相关并发症问题,则需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坚持个体化的优化治疗,尽可能通过精准医疗来解决。此外,心肌保护及无复流的防范有可能解决心脏破裂的问题,但目前尚无相关证据。
阜外医院创新TST技术优化CTO病变治疗
阜外医院是国家心脏中心、国家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冠心病介入技术由高润霖院士一手建立,现已经拥有术者35位。2015年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已达15 200例,位居世界第一。据统计,我院冠心病急诊PCI累计900余例,死亡率1.5%左右,已达到非常低的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平均水平3%~5%。当然,我国也有一些好的中心达到了1%~2%左右,但开展的量没有阜外医院大。而从常规来说,患者(都是危重患者)死亡率为万分之五左右。
目前,阜外医院已拥有所有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其中,经桡动脉微创介入治疗是中国最大的特色,甚至连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等复杂病变也可常规经桡动脉进行介入治疗。欧美虽然现在也可进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但只能治疗一些简单病变。从技术上来说,无论是从成功率、急性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来看,阜外医院在左主干分叉病变的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方面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当然,还有必要对左主干分叉病变经桡动脉双支架治疗的5年及以上成功率作进一步总结。国内原来CTO病变的治疗技术最需加强,这主要是一方面因为工作量大及介入治疗资源有限,医生没有更多时间去开展,另一方面因为阜外医院外科技术较高,CTO病变介入治疗存在困难的都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了。其实,CTO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尚未被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国内由韩雅玲及葛均波院士在CTO病变正向及逆向介入治疗方面都做了良好表率,阜外医院在逆向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经前向治疗不成功时会换用逆向技术,一台手术就要耗费5~6个小时。后来,他们研发了CrossBoss & stingary技术来缩短CTO病变介入治疗时间。就CTO病变的介入治疗而言,无论是采用前向技术还是逆向技术,都需要具备丰富的侧支循环,且必须可视化。因此,我们创造了TST(True lumen seeking and tracking)技术,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下寻径与跟踪,首先引导平行导丝从前向进入,然后观察导丝位置。若处于血管外,就马上撤回;若处于血管内,则进一步判断是否处于真腔,用IVUS进行真腔寻找。若处于真腔内,再保持导丝在真腔内前进。2015年底,阜外医院在《中国循环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该技术的2013年的初步研究结果。就复杂CTO病变而言,若在造影指导下采用传统方法常规做的话,成功率约在49%;采用TST技术成功率可增加16.7%。目前,该技术成功率已经可以提高到75%,虽然并不是非常高,但无需采用逆向技术,也不用做CrossBoss & stingary。因此,这项技术创新将来有可能被推广应用。若将该技术与其他技术进行杂交应用,还可能进一步提高其成功率。这对那些多次介入、无侧支循环、不能进行逆向治疗以及逆向治疗失败的相对复杂患者而言,可能是非常好的一个介入治疗补充。这项技术最大的特点和问题在于其学习曲线很长,需要时间,但这是国内首创,且无严格适应证,非常具有潜力和发展前景。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